在都市生活中,購屋族常常會被各種建案廣告吸引,特別是那些強調「公共花園」、「開放庭園」與「休憩空間」的設計。這類設計往往是透過一樓採取「開放空間」的手法來實現,讓整體社區看起來更有綠意與生活感。然而,從結構安全的角度來看,這種設計卻隱藏著潛在的危險性,特別是在地震頻繁的台灣,「開放空間」與「耐震」之間的矛盾,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正如近期媒體報導指出,菲律賓外海於 2025 年 9 月 30 日發生規模 6.9 的強震,其震波影響遠及鄰近地區,專家警告可能還有後續餘震或更大主震。在這樣的全球地震活化期背景下,台灣更無法掉以輕心。若一座大樓在結構設計上存在弱點,尤其是一樓被規劃為開放空間,使承重牆大幅減少,那麼在強震來襲時,潛在風險將被放大。
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從開放空間的設計原理與歷史演變出發,探究其與「地震」、「耐震」之間的矛盾,以及應對方式:包含 弱層補強、政府補助制度、購屋者應注意的檢視重點等等。希望讓每一位正在考慮購屋或關心都市居住安全的人,都能在美學與安全之間,做出更有智慧的選擇。
一、開放空間的由來與發展
所謂「開放空間」,是指建築物一樓被規劃成供大眾休憩或通行的空間,例如公共花園、噴水池、遊憩場或停車場。這種設計最早受到政府法令鼓勵,尤其是民國七十三年內政部頒布的《未實施容積管制地區綜合設計鼓勵辦法》。
根據這項規定,只要建築基地的一樓設計為開放供民眾通行或休憩,就可以不計入容積,甚至獲得額外的容積獎勵。換句話說,建商只要設計了「開放空間」,就能換取更多樓地板面積,增加銷售戶數,創造更高的利潤。
這使得開放空間在八〇年代之後迅速成為建案的「標配」,特別是在十二層樓以上的社區型住宅大樓中最為常見。
表面上,開放空間的出現改善了居住環境,讓都市叢林中多了一絲綠意與生活感。但在結構工程師眼中,它卻可能成為導致房屋在地震中倒塌的致命弱點。
二、開放空間與耐震問題的矛盾
建築結構的基本原則,是讓整棟建物的受力分布均勻。然而,開放空間設計常常把一樓的大部分牆體移除,只留下柱子來支撐上層樓板。這導致整棟建築物中,最需要承受地震力的一樓,反而成為最脆弱的「軟弱層」。
當大地震來臨時,建物上層的重量與橫向地震力會集中傳遞到一樓,如果僅靠少數柱子與零星牆面支撐,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 應力集中:結構受力不均,部分柱子承擔過大的壓力,容易產生破壞。
- 勁度不均:如果少數牆面偏處於角落,會使勁度中心偏離質心,導致建物扭轉。
- 腰折效應:一旦柱子因側向力軟化,整棟大樓就像皮箱般腰折斷裂,造成災難性倒塌。
歷史上許多地震案例,都一再證明了「開放空間」設計的風險。
三、歷史地震案例的教訓
-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
不少一樓被設計為停車場或公共花園的大樓,在地震中瞬間垮塌,車輛與人員被壓成「三明治」,景象怵目驚心。 - 1999年台灣九二一地震
多棟一樓設有騎樓或開放空間的建築物倒塌,政府因而修正耐震規範,要求在結構設計中必須考慮非結構牆的影響。 - 2016年美濃地震 – 維冠金龍大樓
倒塌造成117人死亡,其中98%以上死於這起事故,主因之一就是軟弱層破壞。 - 2018年花蓮地震 – 雲門翠堤大樓、天王星大樓
這些大樓因一樓為商場或大廳設計,形成軟弱層,最終導致建物向街道傾斜甚至倒塌。
這些案例充分說明,若沒有妥善的「弱層補強」,一旦地震來襲,開放空間大樓就可能成為危樓。
深呼吸,滑動前也別忘了眨眨眼。
四、政府推動的耐震補強計畫
為了降低此類建築在地震中的風險,政府在九二一地震後,積極推動「全國建築物耐震安檢暨輔導重建補強計畫」。這項計畫的核心之一,就是針對「軟弱層」進行弱層補強。
補強方案大致可分為三類:
補強方案 | 適用情境 | 補強方式 | 政府補助上限 | 特點 |
---|---|---|---|---|
方案A:降低破壞風險 | 局部軟弱層 | 剪力牆、翼牆 | 300–450萬,補助45% | 快速改善,避免集中破壞 |
方案B:全面提升耐震能力 | 整棟耐震不足 | 擴柱、外加構架 | 最高450萬,補助45%(高危險可至85%) | 整體性補強,耐震達8成標準 |
方案C:結構修繕 | 已受損建築 | 修繕梁柱牆 | 每戶最高50萬 | 適用紅黃單危樓或透天厝 |
透過這些補強措施,即使是一樓設有開放空間的建築物,也能大幅降低在地震中倒塌的風險。(深度認識:私有建築物耐震弱層補強資訊網)
五、常見的弱層補強工法
- RC剪力牆
在一樓增設厚實的混凝土牆體,強化建物的橫向抗震能力,成本相對低廉。 - 翼牆
適合需要保留通風採光的大樓,能兼顧開放性與耐震性。 - 擴柱
透過增加柱子的斷面與鋼筋,提高柱子的耐壓能力與抗彎強度。 - 外加構架
在建物外部加設鋼骨框架,不僅施工快速,還能避免影響室內空間與裝修。
六、購屋前如何判斷建築是否需要補強?
對於打算購屋的人而言,不僅要看房子的外觀、價格與生活機能,更應該深入了解 社區本身是否存在耐震風險。特別是 民國78年以後興建、至今屋齡約30年內的開放空間型態大樓,這類建築多數當年因法規鼓勵而興建,雖然外觀新穎、社區設施完善,但其結構設計若有「軟弱層」的隱憂,在強震下仍可能成為致命傷。
購屋者可從以下幾點來進行判斷:
- 確認社區是否進行耐震檢測:購屋前可詢問管委會或仲介,該大樓是否曾申請政府補助進行耐震初評或詳細評估。若完全沒有檢測紀錄,則風險相對提高。
- 是否已執行或規劃補強工程:若社區已進行弱層補強,代表住戶有意願正視問題,對購屋者而言是一種保障。反之,若社區屋主傾向「掩蓋問題」、不願意面對,則顯示其安全意識不足。
- 查看一樓開放空間設計:實地觀察是否為挑高大廳、開放花園或停車場設計,若一樓承重牆極少,則須更加留意。
- 過往維護與公共決策紀錄:購屋前不妨了解社區是否定期進行建築安全檢測,或是否有針對結構問題召開管委會決議。
對購屋者來說,這些檢視不僅是對「房子本身」的評估,更是對「整個社區治理文化」的觀察。如果一個社區的住戶願意積極面對問題、執行補強,那麼這棟大樓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將大幅提升,也代表未來資產的穩定性。
常見答客問(FAQ)
Q1:為什麼一樓設有花園或停車場的大樓比較危險?
A1:因為一樓大部分承重牆被移除,只靠柱子支撐,容易形成「軟弱層」。在強震下,受力不均會導致柱子破壞甚至整棟大樓倒塌。
Q2:屋齡不到30年的大樓,還需要擔心耐震問題嗎?
A2:需要。特別是民國78年以後因法規鼓勵而出現的「開放空間型態」大樓,雖然外觀看起來新,但結構設計若沒有補強,仍然存在潛在風險。
Q3:購屋前如何確認社區是否安全?
A3:購屋者可以詢問管委會是否曾進行「耐震初評」或「詳細評估」,以及是否有申請政府補助的「弱層補強工程」。若社區避而不談或沒有檢測紀錄,建議謹慎評估,甚至直接避開。
Q4:社區若有做補強工程,對未來房價有影響嗎?
A4:有。補強工程雖然需要成本,但能大幅降低地震風險,代表社區具備長遠安全意識。這對購屋者而言是一種保障,也有助於房價保值。
Q5:哪裡可以找到更多關於弱層補強的資訊?
A5:可以參考 「私有建築物耐震弱層補強資訊網」(由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NCREE 建立),提供補助申請辦法、補強案例與技術資源,購屋族與社區都能直接查詢。
結語:給購屋者的提醒~安全比美學更重要
現代建案強調「開放空間」設計,讓社區看起來更通透、景觀更優美,但購屋者要牢記:美學價值不能凌駕於結構安全之上。
在挑選住宅時,不僅要看園藝造景、公共設施與建材精緻度,更要確認該社區是否真正落實 耐震檢測與補強。特別是民國78年以後興建的大樓,雖然屋齡不到30年,看似不算老舊,但正因為多數是「開放空間型態」設計,更應該謹慎檢查。
購屋者應抱持以下原則:
- 優先選擇有耐震檢測與補強紀錄的社區:代表屋主們具備長遠眼光,懂得事前預防,保障住戶安全。
- 避免選擇不願意正視問題的社區:如果一個社區屋主群體僅追求表面美觀,而對結構安全避而不談,購屋者應謹慎甚至直接避開,以免將來在地震中付出慘痛代價。
- 資產與生命同等重要:一棟安全的大樓,不僅保護家人的安全,更能在未來保值。反之,若社區長期忽視補強,潛藏的結構風險隨著時間推進只會愈來愈大。
購屋,買的不只是空間,更是一種生活保障。 當地震來臨時,唯有「安全」能真正守護家人與財產。購屋者在評估開放空間型態大樓時,務必將「耐震」列為核心考量,因為美學可以妥協,但安全卻沒有退路。
📽️ 延伸收聽|掌握房市決策的關鍵思維
在瞬息萬變的房市中,如何做出不後悔的選擇?這支影片將帶你釐清決策迷思,洞悉市場底層邏輯,助你做出更聰明的判斷。
買房真的要理性嗎?|你可能陷入的決策陷阱,經濟學家教你破解「自我感覺良好」的買房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