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設比】:如何確定合理公設比例?

合理公設比?

引言

在房地產開發領域,公設比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它關乎著居民的生活品質和社區的發展。然而,到底什麼是合理的公設比呢?本文將從公設比的定義、計算方法以及相關法規等方面進行探討,以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公設比的意義和影響。

什麼是公設比?

公設比,全稱為「公共設施比例」,是指在一個建築物中,用於公共設施的面積與建築總面積的比例。通常,公共設施包括停車位、公園、游泳池、健身房、社區活動中心等,它們的存在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增加社區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公設比的計算方法

公設比的計算方法相對簡單,按照《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的規定,可以通過以下公式計算:

公設比= 公共設施面積/建物總坪數面積X100%

其中,建物總坪數面積包括主建物、附屬建物以及共有部分的面積,而公共設施面積也區分成大公與小公兩個部分。

合理公設比的範圍

根據建築類型的不同,合理的公設比也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見建築類型的合理公設比範圍:

  • 公寓類: 包含4~5層且沒有電梯的住宅,公設比約為8%-15%。
  • 華廈類: 包含7~10層樓,有附設電梯,公設比約為15%-20%。
  • 社區大樓類: 包含10層樓以上,有附設電梯,公設比約為30%以上。

到目前為止,如果你也在思考「這一區真的值得出手嗎?」「現在該買還是等?」那你可能會對以下工具很感興趣。

🔍 認識「買房神探 BI」

用數據告訴你: ① 價格是否偏高? ② 現在是出手好時機? ③ 你的物件是否具備買氣?

(已有200+用戶用 BI 判斷買賣時機)

👉 點此了解 BI 工具如何幫你判斷現場

公設比的法規和限制

在台灣,目前尚未設定公設比的上限,但是根據市場的普遍慣例和建築法規,可以參考以下公設比的區間範圍:

  • 集合式公寓或透天產品: 15%-25%
  • 一般住宅華廈: 20%-35%
  • 套房及擁有中庭社區式住宅: 25%-35%
  • 辦公大樓: 30%-40%

公設比的改革與未來展望

近年來,對於公設比的改革呼聲逐漸高漲。內政部已經開始擬定相關的改革方向,主要包括限縮「免計容積」上限,以及修正相關的法規。這些改革將有助於使公設比更加合理化,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結論

公設比作為一個衡量建築物公共設施配備程度的重要指標,影響著居民的生活品質和社區的發展。通過了解公設比的定義、計算方法以及相關法規,我們可以更好地確定合理的公設比,從而促進建築行業的健康發展,提升社區的整體品質。

房市資訊滿天飛,你是否也曾因為一時判斷錯誤而錯過最佳時機?別再靠聽說做決定,讓數據為你的每一步把關。

📉「人家說現在正熱」真的代表你的物件會賣得好?
🧠 資訊透明之後,反而更需要真正能看懂市場的工具與分析。

不論你是想進場的買方,還是等待脫手的屋主,以下這些資源能幫你少走冤枉路、避開價格錯覺陷阱:

除了看懂房市趨勢,你也可以從根本培養決策思維,應用在人生每個重要關卡。

🧠 決策人生|說書系列開跑了!

想更有底氣地做出人生重大決定(轉職、買房、選伴侶)嗎?
讓神探 啦可一用一本書的時間,帶你精準掌握決策力。


🔍 立即預約|決策人生說書會


📽️ 延伸收聽|掌握房市變動的底層邏輯
我們在這集節目中,結合《決策的藝術》這本書籍來談談房市的不確定性與外部衝擊,幫助你避開市場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