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齡真相大揭露】中古屋會貶值?新成屋一定比較好?買房前你該知道的5件事!

決策人生 說書系列開跑了!!

想在最短的時間內,累積自己在人生大事上(轉換跑道、買房,還是決定人生伴侶)的決策功力嗎?

讓神探 啦可一在【BookBook】說書給你聽!

認識更多

在台灣買房,不論是新成屋還是中古屋,房價永遠是購屋人最關心的議題。然而,除了地段與總價之外,屋齡對房價的影響常被忽略。本文將客觀分析「屋齡」對「房價」的實質影響,探討中古屋折舊、新成屋造價的概念,並指出台灣房屋老化的現況與隱憂,提醒消費者如何明智挑選、避免買到不合理價格的房屋。


一、屋齡對房價的真實影響

在不動產估價領域中,屋齡是影響房價的關鍵之一。房子不同於土地,具有使用年限,會隨時間產生物理與心理的「折舊」。即便保養得當的屋齡二十年中古屋,外觀如新,也不代表其價值等同新成屋。

【中古屋折舊的會計估算】

根據我國會計制度,一般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物折舊年限為55年,也就是:

每年可折舊 = 建物價值 ÷ 55
第56年起,建物價值幾乎歸零。

這種折舊制度也適用於商用不動產作為節稅工具。但對於一般住宅買家來說,這數據也暗示著:一間屋齡超過30年的房子,其建物價值已大幅減損,價格應以土地價為主。


二、老屋不等於越老越值錢

許多人誤以為像紅酒一樣,房子越老越有價值。但事實上,房子會老化、結構會疲乏,而台灣潮濕多地震,環境更容易加速老化。

台灣目前的建物老化問題非常嚴重,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資料:

全台屋齡超過30年的建物佔比已突破55%,以台北市為例更高達7成以上!

資料期別-113年q4

這表示,多數住宅區的建築物早已超過設計壽命的一半以上,而都市更新卻進度緩慢,若購屋者沒有折舊觀念,容易陷入「高價買老屋」的陷阱。


三、新成屋≠一定比中古屋好?

新成屋雖然屋齡較短、設備嶄新,但也有潛藏風險,尤其是長期空置未使用的新屋,比有人居住維護的中古屋更容易產生問題。台灣氣候潮濕,加上新屋未經使用:

  • 牆壁容易剝落
  • 水電管線生鏽
  • 馬桶堵塞
  • 化糞池損壞

若是曾被不當使用(如吸毒、聚會等),更可能存在安全與衛生疑慮。因此,有時五、六年內有人居住過、維護良好的中古屋反而比全新空屋更值得考慮。


四、屋齡、折舊與房價的比較分析

為方便理解下列關係,彙整以下分析表:

項目新成屋(屋齡0-5年)中古屋(屋齡6-30年)老屋(屋齡30年以上)
房屋結構耐用度低(結構老化風險高)
折舊影響幾乎無明顯(每年折價)僅剩土地價值為主
價格合理性評估需視造價與地段而定需評估實際屋況常被高估,需特別注意
購買風險潛在設備問題、空屋潮濕屋況需親自檢查結構安全與都更問題
投資回報與轉手性市場接受度高屋況佳仍具流通性市場接受度低

五、認清建築成本,拆解房價虛高迷思

面對台灣高房價,我們也要回頭檢視當前實際建造成本。以下列出台灣常見建物造價範圍(依樓層與結構而定):以台北市都更新建住宅建築物工程造價要項為例(其他地區可參考當地政府公告之工程造價)

建築類型/樓層每坪造價(估算)
5層樓RC公寓約 11.3~14.2 萬元
6~10樓RC電梯約 14.5~18.1 萬元
11~15樓以上RC大樓約 16.2~20.4 萬元
16~20樓以上RC大樓約 17.7~22.4 萬元

以房價最貴的台北市為例,房價的「地上物成本」其實占比不高,若加上土地成本,合理每坪價格遠低於市場開價。但實際上許多新案開價卻高達每坪40萬、50萬,而台北市甚至上百萬比比皆是,因此常與實際造價脫鉤。


六、購買中古屋的實務建議與防騙守則

如何辨別一間中古屋的價格是否合理?請牢記以下三大判斷要點:

  1. 結構是否安全:
    • 立面是否傾斜?
    • 梁柱、牆面是否有明顯裂縫?
    • 是否有滲水、水痕?
  2. 實際屋況優先於裝潢:
    • 不被新裝潢迷惑,應關注基礎結構與水電狀況。
    • 優先挑選屋主自住且有定期保養維修者。
  3. 觀察屋齡與比價:
    • 同區屋齡5年與15年者,應有合理價差。
    • 參考相同區段成交行情,多看幾間,避免被高估。

此外,建議購屋時安排看屋時,尤其大雨過後觀察有無滲水現象,避看裝潢屋等均可避免業者與屋主預先修補掩蓋問題。


七、台灣需正視房屋老化與都市更新的挑戰

隨著全台中古屋比例不斷升高,如何提升老屋安全與都市更新速度,將成為國家與民眾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政府雖推動危老、都更條例,但申請程序繁複、民意整合困難,導致進度緩慢。

未來十年內,超過五成的住宅恐怕進入40年超高屋齡階段。
若不正視老屋更新與建物安全,將影響國人居住品質與生命安全。

因此,在購屋選擇時,除了價格與地點,更應關注建物本身結構條件、屋齡與可長期使用性。

常見 Q&A

Q1:屋齡超過30年的房子就不能買嗎?

A:不一定。屋齡超過30年主要代表「建物折舊已大」,但若該房屋結構安全、屋況維護良好、地段優越,仍有其投資與自住價值。不過,購屋時應特別注意結構檢查、水電更新紀錄,並確保價格反映折舊事實,避免買貴。


Q2:為什麼新成屋反而可能比中古屋風險高?

A:新成屋雖然看起來新穎,但若長期空屋、缺乏使用與維護,可能會出現潮濕滲水、管線老化、生鏽堵塞等問題。相對而言,有人持續居住與保養的中古屋,反而能更早發現與處理潛在問題,實際住起來更安心。


Q3:要評估新成屋或預售屋房價是否合理時,該如何計算建物與土地價值?

A:可參考政府公告的造價基準,依建築物結構與樓層估算每坪建造成本,加上該區土地公告現值及行情,做出合理推估。若售價遠高於合理成本合計,則可能存在價格泡沫,應進一步比價並審慎評估。


結語:買房不只是選價格,更要看真價值

面對高房價時代,我們更應保持冷靜與理性。屋齡不只是一個數字,而是影響房屋價值與安全的重要依據。懂得評估屋齡與折舊的現實,才能避開不合理的價格陷阱。

購屋人不應迷信「新就一定好」,更不該輕忽「老房子」的折舊事實。理性看待「中古屋折舊」、「新成屋造價」,正視台灣建物老化現實,才是讓我們買得安心、住得安全的關鍵。


⚠️ 買錯房,可能讓你財務卡關10年!

房價下滑、轉手困難、貸款壓力爆表…
免費申請【買房神探】,看懂關鍵數據再出手!

點擊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