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土壤液化?
土壤液化是什麼?簡單來說,土壤液化是地震或其他震動作用下,地下水與土壤顆粒混合,導致土壤瞬間失去承載能力的一種現象。當土壤液化發生時,地表的建築物可能出現下陷、傾斜甚至倒塌的情況,對生命財產構成嚴重威脅。土壤液化原理主要發生在含水量高且顆粒鬆散的砂質土壤中,尤其是沿海、港灣、舊河道等地區。
土壤液化的影響與高潛勢區
土壤液化災害的發生,會對基礎設施、建築物及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影響。根據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全台灣高潛勢區集中在嘉義縣、彰化縣、宜蘭縣、高雄市、台南市、雲林縣等地,其中嘉義縣高潛勢區比例高達53.15%。例如台北市松江南京及內湖大直的基隆河兩側是高潛勢區,震後可能造成房屋結構損毀及道路龜裂等嚴重災害。
如何查詢土壤液化高潛勢區?
民眾可透過「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檢視住家是否位於土壤液化高潛勢區。該系統於110年12月30日更新了臺北市、新北市、宜蘭縣等地的最新圖資,提供門牌地址、地質圖與歷史地圖套疊等功能。土壤液化高潛勢區是什麼意思?這代表該區域內的地質環境更容易因地震導致土壤液化,需格外注意建築安全。
到目前為止,如果你也在思考「這一區真的值得出手嗎?」「現在該買還是等?」那你可能會對以下工具很感興趣。
🔍 認識「買房神探 BI」
用數據告訴你: ① 價格是否偏高? ② 現在是出手好時機? ③ 你的物件是否具備買氣?
(已有200+用戶用 BI 判斷買賣時機)
👉 點此了解 BI 工具如何幫你判斷現場土壤液化的實驗與研究
土壤液化實驗透過模擬地震情境,驗證不同土壤類型的液化潛能。例如,當消防沙的體積為5000 cm³時,臨界水量為2000 cm³,液化時間僅需20秒;而紅土則需30秒。這些實驗有助於了解砂土在不同條件下的液化特性,並為防範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政府與建築法規的因應對策
內政部針對土壤液化建築法規已制定相應規範。根據「建築技術規則」,中、高潛勢區內的建築物必須進行地層液化潛能分析,且不論樓層高低或用途,都需辦理地下探勘。這項規定大幅降低了土壤液化造成的建築損害風險,提升都市防災能力。
土壤液化改善技術
- 地基加固:採用深層攪拌法或換填砂石法,改善土壤的穩定性。
- 排水技術:設置排水井或地下排水管,降低地下水位,減少液化可能。
- 地震隔離墊:在建築基礎下方設置隔震墊,減少地震對建築物的衝擊。
土壤液化改善的未來展望
為有效應對土壤液化帶來的威脅,政府應持續更新土壤液化潛勢圖資,並推廣相關教育。民眾也需積極查詢土壤液化相關資訊,了解自身住家所在地的風險。透過政策、科技與公民意識的結合,才能降低土壤液化災害的影響。
結論
土壤液化是自然災害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其高潛勢區如嘉義、彰化等地,需特別加強建築防災措施。透過查詢系統、法規調整及技術改善,我們有望在未來大幅降低土壤液化對城市安全的威脅。
房市資訊滿天飛,你是否也曾因為一時判斷錯誤而錯過最佳時機?別再靠聽說做決定,讓數據為你的每一步把關。
📉「人家說現在正熱」真的代表你的物件會賣得好?
🧠 資訊透明之後,反而更需要真正能看懂市場的工具與分析。
不論你是想進場的買方,還是等待脫手的屋主,以下這些資源能幫你少走冤枉路、避開價格錯覺陷阱:
除了看懂房市趨勢,你也可以從根本培養決策思維,應用在人生每個重要關卡。
📽️ 延伸收聽|掌握房市變動的底層邏輯
我們在這集節目中,結合《決策的藝術》這本書籍來談談房市的不確定性與外部衝擊,幫助你避開市場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