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仲服務為何常被誤會?揭露買賣雙方費用與房價背後的真相

在台灣,只要一談到買房、賣房,多數人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服務費很貴」「房仲都比較挺賣方」「價格都被抬高」。而這些現象並不是個案,而是源自房仲產業結構中難以避免的現實—雙邊代理制度 + 買賣雙方資訊不對稱 + 產業生態失衡

本文將完整解析:

  • 房仲服務費為何看似向買方傾斜
  • 為何房價會因房仲生態而被推升
  • 交易安全的價值在哪裡
  • 在青黃不接的市場環境中,買方該如何判斷買房時機與合理房價

一、房仲必須「開發物件」才能賺錢:結構性問題決定了服務傾向

台灣房仲的收入結構非常單一:
沒有成交 → 沒有服務費 → 沒有收入。

因此房仲的第一優先任務不是「幫買方找到最合理價格」,而是:
拿到賣方的物件。

因為只有掌握物件,房仲才能主導買賣。如果開發不到物件,業務毫無成績,也無法生存。

➤ 結果是什麼?房仲自然更傾向配合賣方。

而根本原因不是個別房仲的道德問題,而是整個產業的結構:

  1. 台灣採「雙邊代理」制度(買賣雙方都由同一間公司服務)。
  2. 賣方是交易的起點,因為沒有物件就沒有生意。
  3. 賣方在多家房仲競爭下掌握主導權,容易提出額外要求(如加價、外加服務費)。

房仲為了能順利拿下物件,就算知道市場價不合理,也常只能配合。


二、產業門檻低、經驗傳承不足:專業服務出現斷層

房仲產業長期被視為「想做就做、想走就走」的行業。
許多新人在沒有完整訓練的情況下就上線接客,導致以下問題加劇:

  • 對房價的專業判斷能力不夠
  • 不熟悉市場趨勢造成資訊誤導
  • 無法提供有效議價策略
  • 過度依賴話術,而不是數據分析

當大量資歷不足的業務湧入市場,消費者自然感受到「服務品質參差不齊」,也使房仲整體的社會信任度下降。


三、在賣方市場下,房仲與賣方競合,買方成最大承擔者

在房價上漲、成交量高的時期(如 2020–2022),賣方握有主導權,房仲競爭激烈。
賣方常出現兩種心態:

1.「反正市場好,不差你一個仲介」的態度

→ 讓房仲難以主導成交資訊

2.「能讓別人買單就別自己花」的投機心理

→ 不想付服務費,希望由買方負擔

因此市場普遍出現以下現象:

  • 賣方服務費往房價內加
  • 談判時賣方底價已含仲介佣金
  • 買方即便只付 1–2%佣金,實際仍負擔賣方的 4%

這使得買方看似只付「買方服務費」,但房價中的一部分實際是「賣方服務費轉嫁」。


四、房仲服務對房價的真實影響:不是刻意拉高,而是結構造成的結果

很多買方會認為:「房仲就是為了賺服務費,把房價拉高。」

但實際上,影響房價並不是房仲本身,而是產業制度造成的激勵方向:

房仲不會「刻意抬高」,但也沒有強烈誘因為買方壓低房價。

因為:

主體收益來源行為誘因
房仲成交的服務費(抽%數)希望成交率高、時間短、服務費穩定
賣方賣價越高越好會要求房仲幫忙「撐價格」
買方房價越低越好但常缺乏市場資訊和議價工具

這使得房仲的立場變成:

「不想拖太久,也不想讓買賣雙方都不滿,只能做出讓大家都勉強接受的結果。」

而非常明確地站在買方那一邊。


五、房仲服務費究竟買到了什麼?(附比較表)

消費者最常抱怨的問題是:
「房仲服務費到底值不值得?」

為了清楚理解,以下將房仲提供的買方與賣方服務整理如下:

房仲買賣雙方服務內容比較表

項目賣方服務買方服務
市場分析協助評估行情、訂定開價策略提供區域行情、物件比較與合理價格參考
曝光與行銷實地拍照、廣告投放、帶看主動搜尋適合物件,提供清單
議價角色代表賣方爭取好價格、拉高成交可能協助出價、提出斡旋、調整議價策略
交易安全確保賣方款項、產權清楚使用履約保證確保款項安全與流程完整
手續協助稅務、過戶、點交房貸協調、過戶、領取權狀

從表中可以看到:
房仲對買賣雙方確實都有幫助,尤其在「交易安全」與「流程處理」方面價值非常高。但在「議價」部分,受限於產業結構,房仲不可能完全站在其中一方。

🌿 小提醒:停下來伸展一下手腳,讓身體也跟著放鬆。
—— 神探 啦可一 解決 實價登錄 的疑難雜症

六、房仲也知道房價太高是問題——但無力扭轉

一個被忽略的事實是:

房仲並不希望房價一直升。

因為房價如果過高:

  • 買方購買意願下降
  • 成交量減少
  • 未來數年的業績會受到影響

但房仲卻無法主動壓房價,原因包括:

  1. 賣方市場結構壓倒房仲
  2. 開價由賣方主導,房仲只能建議
  3. 房仲靠成交維生,無法犧牲成交換取買方滿意
  4. 消費者普遍不信任房仲,房仲的專業建議常被忽略

結果形成現今的市場矛盾:

房仲清楚市場該冷卻,但整個產業卻被迫推著走向更高價格的循環。


七、買方要如何應對?掌握工具 + 判斷時機 + 理解合理房價

在目前台灣房市進入青黃不接階段(高房價、低成交量)的情況下,
買方不再是弱勢,只是缺乏工具與資訊而已。

以下為買方最重要的策略:


(1)理解「買房時機」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

買方市場的特徵是:

  • 物件銷售時間變長
  • 賣方期待降低
  • 房仲更願意協助買方議價
  • 實價登錄開始反映市場冷卻

只要具備合理判斷工具,買方能取得主導權。


(2)學會判斷「合理房價」而非死盯開價

開價 ≠ 房價
賣方開價往往:

  • 包含議價空間
  • 包含賣方服務費
  • 包含期望心理

買方需要透過:

  • 實價登錄比對
  • 確認同區物件的年限、樓層差異
  • 使用價格統計工具(如區間均值、常態分布)
  • 分析供給量、庫存量
  • 觀察建案銷售速度

來判斷「真正合理的位置」。


(3)不要在資訊不透明的狀態下議價

資訊越少 → 議價空間越小。

許多買方輸在「看似便宜的價格」,但不清楚:

  • 社區的真實成交價
  • 隱藏議價空間
  • 是否為短銷物件
  • 是否已含服務費
  • 是否有其他瑕疵影響價格

買房最大的風險是「錯誤資訊」。

常見答客問(FAQ)


Q1:房仲服務費為什麼看起來都向買方傾斜?我真的要付「買賣雙方」的服務費嗎?

**A:**在台灣雙邊代理制度下,賣方因掌握物件而主導交易,因此房仲會傾向迎合賣方需求。多數賣方在競爭環境中會將自己的服務費「內含在底價裡」。
結果是:

  • 買方支付 1–2% 的服務費
  • 但房價本身已包含賣方 4% 的費用

也就是買方「實際上承擔了兩邊」,但這並非房仲刻意,而是產業激勵制度造成的結構性問題。


Q2:房仲真的會拉高房價嗎?房價被推升和仲介服務有直接關聯嗎?

**A:**房仲並不會「刻意拉高房價」,但制度讓他們缺乏壓低房價的誘因。
原因包含:

  • 房仲收入取決於成交,而不是售價高低
  • 開價由賣方決定
  • 賣方市場時期(如 2020–2022)賣方要求價格更強勢
  • 房仲為了拿下物件,多半只能配合賣方的定價期待

房價看似被房仲影響,本質上是「賣方市場結構 + 激勵制度」疊加的結果。


Q3:在目前的市場環境,買方該如何抓準買房時機並判斷合理房價?

**A:**買方可以透過三個方向提升主導權:

  1. 掌握買方市場訊號(買房時機)
    物件在市場停留時間拉長、成交速度變慢、賣方讓價意願提高時,就是買方市場開始形成的時機點。
  2. 以「合理房價」而非開價作為談判基準
    開價常包含服務費、心理預期與議價空間。
    合理房價應基於:
    • 實價登錄比對
    • 同區物件條件差異
    • 價格統計(區間平均、樓齡分布)
    • 庫存量與供需變化
  3. 避免資訊不透明時議價
    缺乏資訊會讓買方錯過議價空間,也可能誤判房價位置。
    透明資訊越完整 → 議價籌碼越大。

總結:房仲服務對市場有價值,但產業結構問題讓信任度下降—買方更要提升判斷力

房仲產業確實提供了大量價值:

  • 交易安全
  • 文件流程專業處理
  • 市場資訊整理
  • 協助談判與執行交易

但也因為:

  • 雙邊代理
  • 賣方主導
  • 門檻低、服務品質不均
  • 佣金制度造成的激勵偏差
  • 市場長期在賣方市場運作

導致買方往往成為資訊弱勢的一方。

在這樣的背景下,買方最重要的不是「不信任房仲」,而是:

  • 理解房仲的角色與限制
  • 知道房價背後的結構性因素
  • 掌握合理房價工具
  • 抓準買方市場的時機

唯有如此,才能在高房價時代中保護自己,找到真正合理且安全的交易。

一路看到這裡很感謝你!更多更新都在首頁
—— 神探 啦可一






房產追蹤 SOP 行動呼籲



房價迷思,自己終結!不再依賴市場小道消息。

想徹底學會獨立分析房價、精準判斷區域價值?點擊下方,立即掌握自己的房產決策權!



📽️ 延伸收聽|掌握房市決策的關鍵思維
在瞬息萬變的房市中,如何做出不後悔的選擇?這支影片將帶你釐清決策迷思,洞悉市場底層邏輯,助你做出更聰明的判斷。

《重啟人生》:為何人生下半場,才是你真正的高光時刻?哈佛教授的人生智慧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