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民營銀行為了因應公股銀行因新青安的優惠利率補貼及40年房貸的市場競爭,導致房貸市場必然的煙硝味,我們大致將這波新聞內容大致重點整理如下:
民營銀行推40年房貸 最高貸9成
利率競爭激烈
新版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的利率優勢(百分之一點七七五)導致其他大型民營銀行在利率上拚不過。
有銀行推出最長四十年貸款年限以及最高貸款成數達八成五甚至九成,以搶占市場份額。
主打首購族
四十年期的房貸主要針對「首購族」,只有名下沒有任何不動產的借款人才能適用此項貸款。
放寬貸款標準
銀行對可貸款成數的收入負債比標準逐漸放寬,允許投資收入等非經常性其他收益納入評估。
這一舉措使得更多微型企業主等客戶能夠獲得貸款。
利率凍漲對比
中央銀行升息半碼後,新青安貸款保持低利率,但其他房貸利率則增加半碼,相差至少○點四個百分點。
民營銀行努力爭取
民營銀行曾希望能與公股行庫同等利率承作新青安,但未獲批准。
對於公民營銀行今年努力拚房貸業務,民營大型行庫主管分析認為,風險權數低、有擔保品等因素使得房貸業務對銀行具有吸引力,也因此推動了競爭激烈的局面。
正視房貸與買房與否是兩回事
其實這是必然的市場競爭,當一邊挾帶著資源優勢橫掃市場的同時,自然另一邊就不可能坐以待斃。因此反擊與抗衡是必然的舉動,畢竟每個客戶對銀行而言都是一份30至40年的長期合約,非常具有價值,因此只要你曾看過銀行鑑價的這一篇文,你會很明白銀行評估一件房貸時,並非只有房子的價值,更重要的是「長期繳付房貸的人」。
只要市場上的資金是寬鬆的,民間銀行自然有沉重的放貸業績壓力,相形比較之下也只有房貸這項業務相對穩定而且能細水長流,但以上的這些對購屋者在判斷是否該出手買房,卻是兩回事!
到目前為止,如果你也在思考「這一區真的值得出手嗎?」「現在該買還是等?」那你可能會對以下工具很感興趣。
🔍 認識「買房神探 BI」
用數據告訴你: ① 價格是否偏高? ② 現在是出手好時機? ③ 你的物件是否具備買氣?
(已有200+用戶用 BI 判斷買賣時機)
👉 點此了解 BI 工具如何幫你判斷現場低月付與低自備讓人不由自主
尤其在目前台灣房價走入高原期間,低迷的交易量勢必讓許多似是而非的言論開始到處充斥,這裡整理出幾個市場訊息來,請購屋者自己千萬睜亮眼睛,冷靜下來好好評估,否則後果難以想像。
五年寬限期,到期再轉貸下去(低月付的化身)
許多市場訊息告訴購屋者,利用寬限期買進五年之後,等房價上來之後還可賺價差,同時僅只要支付利息不需要本金,及變賣不掉也可以轉貸其他銀行,繼續使用寬限期,因此許多人因此心動買下去。
40年房貸最高9成,機會不再!(低自備的化身)
尤其這波民營銀行加入競爭的同時, 許多市場訊息告訴購屋者,9成房貸搭配40年就能輕鬆入手買房,絕對是空前絕後的好機會,想買房的人一定要好好把握。
結論:小心偏離本質太遠的事物
但冷靜下來你是否也覺得哪裡怪呢?這裡為你整理一些你必須得好好正視的地方:
- 買一間房子難道只需考量付款門檻低就好嗎?
- 無論是低自備款(40年房貸最高9成)或是低月付款(五年寬限期),當整個市場或人生遭遇到一絲意外時,是否更容易讓一般人財務體質更差呢?
- 有誰能保證你未來五年房價持續攀升呢?尤其是台灣目前交易成本持續攀升的背景之下。
- 即便房價攀升,誰能保證你如預期可以賣得掉呢?
- 評估房價的合理性與產品的競爭力難道不是買一間房子最根本的基礎功嗎?否則你到底買到甚麼呢?
是否你已經從中醒來了呢?無論是低自備款或是低月付款都只是某種手段而已,但若你偏離這件事情的本質太遠,就很容易走入捨本逐末的窮途裏頭,走到最後吃虧的絕對是你自己,切忌小心再小心。
最新動態追蹤: 6月升息機率低 央行恐祭第6波信用管制
其實拉高視角的層級來看,央行出手來控管各家銀行的核貸品質與是否過度放貸於房地產業務上,都是市場上物極必反時必然的現象,主要是提醒我們別只是一頭熱,而是可以藉此預測並理性的停看聽。
房市資訊滿天飛,你是否也曾因為一時判斷錯誤而錯過最佳時機?別再靠聽說做決定,讓數據為你的每一步把關。
📉「人家說現在正熱」真的代表你的物件會賣得好?
🧠 資訊透明之後,反而更需要真正能看懂市場的工具與分析。
不論你是想進場的買方,還是等待脫手的屋主,以下這些資源能幫你少走冤枉路、避開價格錯覺陷阱:
除了看懂房市趨勢,你也可以從根本培養決策思維,應用在人生每個重要關卡。
📽️ 延伸收聽|掌握房市變動的底層邏輯
我們在這集節目中,結合《決策的藝術》這本書籍來談談房市的不確定性與外部衝擊,幫助你避開市場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