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房價的議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買不買得起」,而是逐漸演變成一場結構性的困境。近期政府放寬「新青安」貸款的限制,看似是為了替首購族減壓,實際上卻像是一劑「止痛藥」——暫時緩解了買房焦慮,卻未能解決高房價的根源。
若從哈拉瑞的歷史思維來看,許多文明崩解並非因為外敵,而是自身體制的反噬。台灣房市的高房價,正逐漸走向這樣的宿命。
一、根源在於高房價,而非貸款機制
央行對新青安的鬆綁,本質上只是「換湯不換藥」的應急措施。真正的問題在於:房價漲幅已遠超出民眾所得的承受力。

根據 國泰房地產指數,2021 年 Q3 全國指數為 98,到了 2025 Q2 已來到 161,短短不到四年,房價指數上漲近 60%。這不是單一區域的特例,而是全國性的普遍現象。
為什麼要看國泰房地產指數?因為它反映了 預售市場帶動中古市場 的現象。預售案在銀行融資上,往往採取「一條龍」的土建融與住宅貸款,缺乏實際成交案例可供比對。當建商總銷規模龐大,銀行在放款水位尚穩時,就容易整案核貸,進一步推升房價。
換句話說,這一波房價漲幅,並非自然需求帶動,而是 金融結構與建商操作下的結果。
二、房價上漲 = 房貸壓力放大
若以平均 30% 的房價漲幅來推估,一間相同的房子,在預售轉交屋的 2–3 年內,房貸金額就會增加三成,自然銀行的放貸水位就會比過往減少約30%。
雖然建商以「小宅化」降低總價來吸引買方以抵銷高房價對房貸額度的殺傷力,但卻少估算到「小宅化」會產生頻繁交易量,導致銀行庫存壓力 並未因此減輕,因為新增的貸款總額依舊持續累積。這就是為什麼《銀行法》第 72-2 條不敢輕易更動,否則將動搖整個金融穩定。
然而,這也正是「高房價的自我反噬」:當資金與購買力被壓縮到極限,市場將逐步走向停滯,甚至危機。
三、新青安鬆綁 = 杯水車薪
近期政府放寬「新青安」貸款限制,表面上是為了降低購屋門檻、緩解首購壓力。然而,這樣的鬆綁在結構上仍屬短期應急,並未觸及高房價的核心問題。
根據觀察,房價在短短四年間大幅上揚,金融結構與建商操作已將購屋門檻推到更高位置。即便新青安讓部分人「上車」看似容易,房價漲幅與限貸政策帶來的成本,依然讓多數購屋者面臨更大的財務風險。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5%違約金」制度。這項規定,表面是保障建商與購屋合約,但在實際運作中,往往成為建商的「護身符」。只要房價沒有下跌超過15%,建商便不必真正承擔價格波動的風險,反而將風險與成本轉嫁給購屋者。
換句話說,這次的新青安鬆綁,對整體市場而言,並非根本解方,而是讓更多人提前承擔風險,短期減緩壓力,卻沒有建立有效的退場機制。
在此背景下,我們可以用以下表格整理主要利益關係人的得失:
| 利益關係人 | 表面影響 | 真實得失 |
|---|---|---|
| 首購族 | 看似更容易上車 | 承擔15%違約金風險,未來退場困難 |
| 換屋族 | 被限貸與政策夾擊 | 若資金不足,容易被迫解約 |
| 建商 | 表面承擔風險 | 15%違約金成為護身符,反而有機會反賺 |
| 政府 | 短期降低民怨 | 長期失去公信力,金融風險被遞延 |
這也正是「神探啦可一」所提醒的:新青安鬆綁只是杯水車薪,不能從根本解決高房價造成的風險。真正值得關注的是,政府是否會在鬆綁之後,建立完整的市場監管與退場機制,避免更多購屋者在未來承擔沉重代價。
四、李同榮的五大質疑:誰真正受傷?
房市專家李同榮批評,央行限貸並未真正打擊到投資客,反而誤傷首購族與換屋族。他提出五大質疑:
- 首購市場受排擠:若限貸沒影響首購,為何行政院還得特別放寬新青安房貸?這證明限貸確實排擠到首購需求。
- 換屋族受創:第二戶自住或換屋家庭被貼上投資客標籤,許多人因此解約或陷入困境。
- 溯及既往問題:限貸令導致已購戶因貸款不足而解約,卻被央行推給契約責任,顯然不合理。
- 34%首購族受害卻被忽略:官方僅強調多屋族解約,卻迴避高達三成以上首購自住者也因限貸受傷。
- 消費糾紛被低估:交屋延遲糾紛暴增,與貸款困難高度相關,但央行卻選擇避談。
李同榮直言,這些亂象顯示央行過度自信、選擇性解讀數據,導致政策未能精準命中投機者,反而讓一般購屋者首當其衝。
神探啦可一套用哈拉瑞的歷史角度來補充,這些質疑正像古代文明過度消耗資源卻仍選擇「飲鴆止渴」的疑慮。短期或許能延續繁榮,但長遠來看,真正受傷的會是 背負債務的下一世代的人,以及未來更脆弱的金融體系。(延伸閱讀:從石器時代到 AI:歷史如何影響你的人生決策?)
五、歷史思維下的啟示:安全下車比順利上車更重要
哈拉瑞提醒我們,歷史不是直線上升,而是充滿循環與崩解的模式。台灣高房價的故事,某種程度就是一場 自我複製的泡沫。
如果政府與社會仍只討論「怎麼順利上車」,卻沒有設計「如何安全下車」的制度,那麼這場遊戲的最後,將留下更多無法解套的悲劇。
這也是「神探啦可一」一再強調的觀點:與其盲目搶進,不如冷靜檢視數據,確保自己買的物件在 合理價格區間,同時思考未來的退場機制。
常見答客問(FAQ)
Q1:15%違約金的真正爭議為何?
15%違約金的爭議,核心不在數字大小,而在於它背後的制度設計與責任分配。爭議主要有兩大原因:
- 爭議起源在政府端
政府在鬆綁新青安的同時,允許15%違約金制度存在,卻未同步建立有效的監管與退場機制。這意味著,當爭議發生時,責任與善後都缺乏明確指引,使購屋者面對巨額違約金時,幾乎無法得到合理的救濟。 - 缺乏後續監管機制
現行「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雖明訂違約金比例,卻沒有對後續影響進行監管與追蹤。政府既然允許此制度,理應有配套措施,例如追蹤解約者的後續動向,確保違約金不成為建商的保險工具,防止建商藉此反賺,這是政府的督導責任。
因此,15%違約金的爭議,並非單純的市場糾紛,而是涉及政府政策設計、監管責任與消費者保護的核心問題。
Q2:新青安鬆綁是否代表政府看好房市?
新青安鬆綁的背後,不能單純理解為政府對房市的樂觀判斷。這更可能是 一種短期的政策調整,用來緩解限貸帶來的民怨與首購壓力。
然而,若沒有搭配長期監管與退場機制,鬆綁政策只會像「止痛藥」般,短期緩解痛苦,卻不改變房價高企的根本問題。尤其在15%違約金制度仍存在的情況下,政府更需要追蹤後續影響,防止制度變成建商的護身符,而讓弱勢購屋者承擔最大的風險。
從這個角度來看,鬆綁新青安,與其說是對房市樂觀,不如說是 政府在高房價結構下的一種權宜之計,必須進一步檢討整體制度的完整性。
結語:歷史會證明,真正的問題不是貸款,而是高房價
回到問題的根源──這一切爭論的核心,從來都不是「新青安貸不貸得到」,而是:
👉 為什麼台灣的高房價會讓我們需要這樣的政策?
哈拉瑞提醒我們,歷史總會留下痕跡。如果我們一再用短期止痛藥來掩蓋結構性問題,代價只會越滾越大。
神探啦可一則提醒:不要只看「眼前能不能上車」,更要思考「未來能不能安全下車」。尤其在 15% 解約金 成為建商的「護身符」後,政府若只看到眼前的止血效果,卻忽略其後續效應,等於放任風險擴散。
事實上,解約金成分中約有 5%–6% 是賣方的早期支付成本本應該支付給建商,但真正應該監管的,往往是剩下的9~10%的淨額。如果政府缺乏追蹤,讓建商任意為將可能導致「解約不虧、甚至反賺」,這不僅形同讓政策淪為建商的保險,更是 政府失去監督之責。因此,政府應該追蹤這些違約案例的後續動向,並設計合理的買方退場機制,避免最弱勢的買方成為最後的犧牲者。
以實例作為監管參考
例如,一間售價1000萬元的房子,若買方因限貸政策而解約,需支付15%違約金即150萬元。可設一風險時間期限,若該建商在期限內後續接手再出售,且成交價格超過900~910萬元以上,甚至再次以1000萬元售出(假設),實際上代表建商並未因買方解約而承擔實質風險,反而可能因此獲利。在此情況下,建商理應退還第一任買方90~100萬元的違約金,以反映實際的價格差異與市場交易結果。
反之,若建商在該期限內遲遲賣不出去並超過該風險時間期限,又或再次成交價格低於900~910萬元,為補償建商在此時間所產生的風險與利息,則該15%違約金悉數歸於建商所有。
因此,監管機制應建立「違約金動態返還制度」,以交易後實際售價為依據,判斷違約金退還比例。此做法不僅能保障消費者權益,也能避免15%違約金成為建商套利的工具,強化政府對市場公平性的監督。
新青安鬆綁或許是一杯止痛酒,但歷史會證明,它同時也可能是台灣房市的 慢性毒藥。若核心問題——高房價——始終不被面對,那麼不論政策怎麼調整,市場最終仍會回到同一個困境。
📽️ 延伸收聽|掌握房市決策的關鍵思維
在瞬息萬變的房市中,如何做出不後悔的選擇?這支影片將帶你釐清決策迷思,洞悉市場底層邏輯,助你做出更聰明的判斷。
買房前必看!為什麼你總是被數據誤導?統計思考教你看穿房價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