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準備買房時,銷售人員常會介紹:「這棟是鋼骨結構,抗震好、結構強,是最安全的建築體。」然而,真的是鋼骨比鋼筋混凝土好嗎?地震頻繁的台灣,房屋的結構安全絕對是第一要務,但也有許多民眾在選擇房屋結構時陷入迷思。
本文將透過建築實務經驗與地震災後資料,深入探討**鋼骨(Steel Structure)與鋼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 RC)**的優劣,讓你做出更符合實際需求的購屋選擇。
常見迷思:鋼骨一定比鋼筋混凝土安全?
鋼骨建築常被視為高級建材的象徵,價格高、造型現代,銷售文宣更常以「抗震強、耐久佳」作為賣點。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以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的災後調查為例,1980 至 1995 年間建造的鋼筋混凝土建築與鋼骨結構(含複合型)建築,其災損比例顯示,純鋼骨建築的倒塌率接近 30%,而鋼筋混凝土建築損毀比例不到 5%。這代表在實際地震測試中,RC 建築不見得比鋼骨建築來得差,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更具耐震表現。
鋼骨與鋼筋混凝土的結構差異與適用範圍比較
下方為鋼骨與鋼筋混凝土在耐震性、造價、適用建築類型等面向的比較表:
項目 | 鋼骨結構(Steel) | 鋼筋混凝土結構(RC) |
---|---|---|
造價 | 較高(結構鋼材費用高,加工需專業) | 較低(原料與施工普及) |
耐震性 | 輕質結構,彈性佳,但需搭配良好接合設計 | 結構重但剛性強,耐震性穩定 |
使用年限 | 鋼材耐久但易鏽蝕,需防鏽保養 | 混凝土可自然抑鏽,壽命長 |
施工期 | 工期較短、工廠預製、現場組裝 | 工程時間較長,需養護期 |
適合建築類型 | 高樓大廈、體育館、展演空間 | 一般住宅、商辦、學校等 |
地震表現 | 若設計精準則抗震佳,但接合若不良風險高 | 結構穩定,歷年地震實證可靠 |
🔍 備註:鋼骨結構多用於樓層數較多、跨度大、需空間靈活性高的建築體,例如百貨公司、展演廳、車站等。而一般住宅則仍以鋼筋混凝土最為普遍。
決策之前,最需要的就是資訊的掌握與脈絡的理解。以下是幾個能幫助你快速掌握市場的實用作法:
🧭 在做出重大購屋或賣屋決策前,先掌握市場脈動,是不少人降低風險的方式之一。
無論你是觀望中的首購族,或正考慮脫手的屋主,以下這些工具都能幫助你更理性地掌握房價真相與時機點:
地震頻繁的台灣,選 RC 比選鋼骨更實在?
台灣位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地震頻率居全球之冠。大多數民宅在樓高 15 層以下,因此鋼骨結構的高成本其實不一定能反映在居住安全上。若以實務與經濟效益評估:
- RC 結構已充分應對中小規模地震
- 現代建材強度已大幅提升,混凝土與鋼筋的強度遠高於 1980 年代水準
- RC 工法技術普及,維修與施工成本可控
- 鋼骨結構若接合與防鏽處理不當,反而成為潛在風險點
因此,若是作為家庭住宅使用,尤其是樓層不高的建物,選擇良好結構規劃與監工制度的 RC 建築,反而是更務實的選擇。
用錯建材,比選錯建材更危險
不論是鋼骨還是鋼筋混凝土,最關鍵的仍是施工品質與設計合宜性。歷來建築災難中,倒塌的多是「偷工減料、設計錯誤、監工鬆散」的建物,而非因為材料選用錯誤。
舉例來說:
- 鋼骨需高度精密接合,一旦焊接不實,遇地震容易崩解
- RC 若模板錯誤、養護不足、鋼筋綁紮不密,也會造成梁柱脆裂
- 避開「廣告型話術」如:「鋼骨建築絕對抗震」、「RC建築過時」等無依據說詞,才能有效防止買到華而不實的建案
鋼骨≠萬靈丹,購屋應注重整體建築品質
部分建商以「鋼骨建築」作為高價推銷賣點,但如果你是一般家庭、自住需求,重點應該放在:
- 建築設計是否合乎耐震規範(如基地形狀、柱梁配置、剪力牆設計)
- 施工過程是否嚴格監控(有無偷工減料紀錄)
- 結構圖與結構技師簽章是否公開透明
- 建案是否有地質鑽探資料與基礎結構設計(如筏式基礎、樁基礎)
這些比起是否為「鋼骨建築」,更能真實影響你未來的居住安全與房屋保值。
常見答客問:
Q1:鋼骨建築比較貴,是不是就代表比較安全?
✅A1:不一定。
鋼骨建築造價較高主要是因為材料與工法成本高,並不等於結構安全一定勝過鋼筋混凝土(RC)。實際上,鋼骨建築對接合品質要求高,一旦焊接不當,反而成為耐震弱點。而RC結構若設計與施工得當,其抗震表現在實務地震中(如阪神地震)表現非常穩定。安全的關鍵在於設計與施工品質,而非單一建材。
Q2:住家選擇鋼筋混凝土會比較不好嗎?
✅A2:不會。
鋼筋混凝土是台灣住宅主流建材,結構穩固、工法成熟,只要施工品質良好,對於4~15層的住宅建築來說已足夠應對大多數地震。此外,現代混凝土與鋼筋強度已比過去大幅提升,搭配適當設計與剪力牆配置,更能達到理想的結構安全與使用壽命。
Q3:什麼情況下才適合選擇鋼骨建築?
✅A3:當建築物有「高樓層、大跨度或需彈性空間設計」需求時。
例如商辦大樓、展演空間、體育館等空間需求變化大,或需承重跨度長,才會特別採用鋼骨結構。若是一般家庭住宅或中低樓層社區,則無需額外為鋼骨結構支付溢價,可優先選擇設計合理、監工到位的RC建築。
結語:買屋不是比建材,而是比專業與用心
在選擇住宅結構的過程中,與其糾結「鋼骨還是鋼筋混凝土」,不如問自己:「這棟房子,是誰設計的?誰施工的?有沒有人認真把關?」
地震防災不是靠華麗話術,而是靠結構設計的精準與建材使用的專業。若你是一般購屋族,選擇符合法規、設計合理、結構清晰的 RC 建築,其實是最穩當的選擇。
當然,若未來有更高樓層、商用或特殊空間需求,鋼骨建築則能發揮它的優勢,但那是「需求導向」的選擇,不該是「迷思主導」的錯覺。
房市資訊滿天飛,你是否也曾因為一時判斷錯誤而錯過最佳時機?別再靠聽說做決定,讓數據為你的每一步把關。
📉「人家說現在正熱」真的代表你的物件會賣得好?
🧠 資訊透明之後,反而更需要真正能看懂市場的工具與分析。
不論你是想進場的買方,還是等待脫手的屋主,以下這些資源能幫你少走冤枉路、避開價格錯覺陷阱:
除了看懂房市趨勢,你也可以從根本培養決策思維,應用在人生每個重要關卡。
📽️ 延伸收聽|掌握房市變動的底層邏輯
我們在這集節目中,結合《決策的藝術》這本書籍來談談房市的不確定性與外部衝擊,幫助你避開市場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