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許多首購族會選擇預售屋,因為門檻低、付款彈性、屋況全新,看起來「上手容易」。
但真正的關鍵是:你買的不是現在的房子,而是未來 2~3 年後才會交付的成品。
也因此,預售屋的優缺點與其特性組合常被忽略:
- 你看到的是樣品屋,不是實際房子
- 價格是建商預期未來的房價,而非當下行情
- 市場變化、利率政策、建商財務,都會影響最後的結果
- 優點明顯,但風險也往往在簽約當下就已經存在,只是買方不容易察覺
在目前高房價、高利率、政策緊縮的環境中,預售屋的優勢仍然在,但風險比想像更需要被看見。
接下來的內容,就是幫你快速釐清:預售屋到底好在哪、風險在哪、誰適合買、你該怎麼判斷。
一、預售屋是什麼?為什麼在台灣備受青睞?
預售屋就是「還沒蓋好就先銷售的房子」。根據法規,它是指 領有建造執照,但尚未建造完成的建案。
因為建物未完工,建商能提供彈性高的付款方式,例如:
- 只需支付 10%~15% 的自備款
- 餘款到交屋時才向銀行申貸
- 有機會客製化格局或建材
因此相較中古屋或新成屋動輒要準備 3~5 成的自備款,預售屋對首購族來說更「買得起」。
然而,「容易買」也正是它的風險之一。
二、預售屋優點|為什麼大家搶著買?
以下是最被購屋族看重的幾個 預售屋優點:
1. 自備款較低,購屋門檻較親民
預售屋常見貸款成數遠比中古屋高,因此首購族常能用 1~2 成自備款就能取得購屋資格。
2. 分期付款壓力較小
工程期付款通常分為 18~24 期,壓力較輕。
3. 可彈性修改格局、選材
例如:
- 封閉式變開放式廚房
- 主臥改更衣間
- 調整插座、弱電規劃
這些是成屋無法做到的彈性。
4. 新屋免整理,交屋後即為全新狀態
完工後包含設備、建材、機電等都是全新的,維修成本較低。
三、預售屋缺點|風險比你想像的多(務必看完)
許多人後悔買預售屋,最核心的原因其實不是施工品質或交屋瑕疵,而是 「風險都在簽約當下看不見」。
尤其在價格仍在高檔震盪、政策不斷收緊的情況下,預售屋的風險其實比一般人想的更複雜。
預售屋最大問題:你買的不是現在的房價,而是建商預期未來 2~3 年後的房價
多數人習慣以為預售屋“比較便宜”,但這其實是一個常見誤會。
預售屋的開價邏輯是:
「建商認為 2~3 年後交屋時,市場會漲到某個價位,因此現在先往那個價位靠攏。」
這代表:
- 你買的不是市場今天願意付的真實價格
- 而是建商對未來的「期待值」
如果未來真的漲到建商預期,
大部分紅利其實早就被建商吸收。
買方只是「沒有賠」,並沒有真的賺到。
但若未來並沒有漲到建商預期,
或政策、經濟、利率讓房市失速,
那麼預售屋的買家就會面臨:
- 銀行鑑價跟不上 → 貸款成數不足
- 必須突然補上 100~300 萬現金
- 嚴重時甚至要面臨毀約與違約金
這也是為什麼「預售屋貸款成數不足」會成為近兩年最大的買房風險。
建案預售時常見的「人工房價」──不是市場推高,而是建商推高
很多人以為建案越賣越貴,是買氣真的很好。
但實務上,預售屋的調價只需要:
- 建商自己宣布
- 銷售中心自行調整梯次價格
- 分批釋出少量戶別、製造熱銷氛圍
並不需要市場實際成交的佐證。
因此常看到:
- 今天賣 70 萬
- 下個月變 72 萬
- 封盤後喊到 76 萬
看似行情一直在漲,但真相往往是:
建商限制供給量 → 製造飢餓行銷 → 抬高市場心理價格
這些價格未必經過市場驗證,
卻成了消費者要背負 20 ~30年的房貸數字。
預售屋貸款成數不足:最容易讓人後悔的風險
因為預售屋是先買再蓋,
房價是否合理、產品是否保值,都無法在當下驗證。
只要遇到:
- 市場反轉
- 其他建案降價
- 建商自己促銷(但不向舊客公開)
- 銀行對區域持保守態度
鑑價自然就會掉。
預期 8 成貸款 → 實際只給 6.5 成,是近兩年最普遍的情況。
建議在合約加上 「房貸成數不足 ×× 成時,可無息解除合約並全額退費」
這是預售買方保命的基本條款。
成品不可見、空間落差大:尤其是單面採光小宅
預售的產品只能看:
- 樣品屋(專為銷售營造的氣氛)
- 平面圖(想像空間大於現實)
許多人交屋後才發現:
- 採光比想像暗很多
- 公設比高、室內實坪偏小
- 格局與樣品屋感受不同
- 收納、動線都是妥協過的結果
尤其這幾年大量出現的「單面採光兩房小宅」:
次臥極小、主臥壓樑、衛浴迷你、開放廚房、風水不佳、通風不足……
都是消費者在預售階段看不出、交屋後才會感受到的現實問題。
預售登錄制度本身仍有漏洞,買方容易被誤導
依規定,預售屋首次簽約後必須在 30 天內完成實價登錄。
但 只要「第一次」登錄完成,後續換約、轉手、降價,都不必再登錄(只要還未交屋)。
這造成一個明顯問題:
- 若後來換成更便宜的成交價 → 不會更新
- 消費者看到的數字永遠是「比較貴的第一次登錄價格」
市場上也傳出:
有建商利用此漏洞,用假客戶拉高第一筆價格 → 申報 → 再取消 → 實際低價出售。
雖然預售屋近年已有換約限制,但若遇到:
- 建商資金斷頭
- 買家提前解約
- 大量退屋
- 建案重新銷售
這些都可能產生價格變動,而現行制度並沒有要求建商補登錄。
因此:
👉 預售屋登錄價格仍不足以反映真實市場行情。
深呼吸,滑動前也別忘了眨眨眼。
四、預售屋五年內不得轉售:新法讓風險更集中(務必理解)
很多人以為「預售屋五年內不得轉售」只是為了防堵短期炒作、穩定房價,但在目前房價走跌、利率升高、買氣轉弱的市場環境下,這項制度反而讓買房的人承擔更多風險。
根據《平均地權條例》第 47 條,預售屋在第一次移轉登記前,原則上不得任意轉售。這在過去房價不斷上漲時問題不大,但在市場轉向後,開始出現一種殘酷現象:
手上持有預售屋的人,無法脫身。
因為不能轉售,導致:
- 無法把房子賣給下一手降低損失
- 遇到資金緊縮、撐不下去,只能選擇解約
- 一旦解約 → 建商可依法收取最高 15% 的違約金
- 房子會被建商重新賣回市場,甚至有可能用更高價格再賣一次
換句話說,買方不但不能退場,還要自己吸收市場風險。
五、預售屋該看幾次?預售屋優缺點要問什麼?(非常重要)
因為預售屋看不到實品,所以更需要靠「問」與「比對」來降低風險。
✔ 預售屋看幾次?
建議至少 三次以上:
1️⃣ 第一次:了解產品、格局、價錢
2️⃣ 第二次:確認建材、付款、合約細節
3️⃣ 第三次:帶懂裝潢/工程的朋友比對樣品屋與圖設
若是中大型建案,四~五次也不過分。
✔ 看預售屋要問什麼?(務必保存書面證明)
以下列出必要問題清單:
A. 建商背景
- 查詢過往興建業績及社區口碑?
- 查詢「土地登記第二類謄本」了解建商該土地的抵押情況?
可參考:買預售屋前一定要知道!7大「預售屋注意事項」一次看懂,避開樣品屋陷阱與履約保證誤區
B. 貸款
- 能否保證貸到幾成?
- 若貸款不到位,能否無息退還?
- 建商是否提供公司貸?
C. 實際居住品質
- 是否單面採光?
- 全棟樓板厚度?
- 退縮、棟距?
D. 重要文件
- 建築許可、建材表、契約樣本
- 是否可拍照保存?
六、什麼人適合買預售屋?什麼人不適合?
✔ 適合買預售屋的人
- 購屋資金有限,希望用較低自備款進場
- 可以等待 2~4 年再交屋
- 會做功課、願意反覆確認合約
- 有能力應付突發資金調度(例如:成數不足)
❌ 不適合買預售屋的人
- 無法承受貸款成數不足的風險
- 不喜歡等待、需要立即入住
- 無多餘時間檢查工程、追蹤建商資訊
- 無法面對市場下修與價格波動
✅ 常見答客問(FAQ)
Q1. 預售屋真的比較便宜嗎?
不一定。
預售屋開價並不是依照「現在的市場價格」,而是建商對 2~3 年後交屋時的預期價格。
如果未來沒有如建商預期上漲,買方就會變成高點接手者;如果真的有漲,多數紅利也已被建商提前吸收。
Q2. 預售屋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最大的風險不是品質,而是「不可見」:
- 看不到成品(採光、格局、動線都有落差可能)
- 看不到市場未來(價格不一定能撐住)
- 看不到建商財務情況(延宕或爛尾都有機會)
所有風險都在簽約當下就已存在,但買方不容易感覺到。
Q3. 預售屋真的會越賣越貴,代表市場在漲嗎?
不一定。
預售市場的「漲價」很常來自建商操作,例如:
- 限量釋出
- 自行調整梯次價格
- 製造熱銷氛圍
這是一種 人工價格,不代表市場真正願意買單。
結語:預售屋不是不能買,而是要「看懂風險後再買」
預售屋不是不能買,而是「更需要理解後再買」。
因為你買的並不是眼前看到的房子,而是未來的施工品質、未來的貸款成數、未來的市場價格。
建商開出的價格,也不是現在的行情,而是對未來 2~3 年「預期的房價」。
即便市場真的如預期上漲,多數漲幅其實已被建商提前吸收;有時候價格上漲更是建商藉由限量銷售所營造出的「人工行情」,不一定經得起市場驗證。
若你能接受等待、能承擔市場波動、也願意詳查建案與建商,那預售屋可以是你用較低門檻進場的方式。
但如果你無法承受貸款成數不足、建案延宕或市場修正的變化,那預售屋反而會成為你的壓力來源。
📽️ 延伸收聽|掌握房市決策的關鍵思維
在瞬息萬變的房市中,如何做出不後悔的選擇?這支影片將帶你釐清決策迷思,洞悉市場底層邏輯,助你做出更聰明的判斷。
買房決策陷阱大揭密!行為心理學教你避免3大買房誤判|房產思維升級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