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台灣房市,用一句話形容最到位:「成交量歸零、看屋人消失,但價目表依舊穩如泰山。」許多買方等降價,認為房價終於要鬆動;但賣方降價無效,就算比實價登錄低一成也未必賣得掉。市場進入罕見的「全面觀望期」,這不是過去理解的買方市場,而是「買不起、賣不掉、誰也不想先讓步」的冷凍循環。
在這樣的環境中,關鍵不是預測市場,而是調整買賣心態,避免被情緒牽著走。以下內容將結合最新的市場現象,帶你理解當前房市為何「跌不了、也漲不起」,以及買賣雙方各自的心態,同時一併告知你應如何各自去因應與調整策略。
想知道2026房價下跌與否?得先明白為什麼2025年成交量暴跌,房價卻不跌?
2025年買方會問:「明明沒人買,為什麼房價不跌?」
但房市的特殊性就在於——供給端擁有強大的持有力。
真正的資產族、屋主族手上握有時間,他們沒有現金流壓力,不急著脫手,自然可以選擇惜售不賣。
這導致三個市場現象:
- 量先凍、價不動:
沒有成交,不代表有人願意大降價,只代表大家都想等對方先出手。 - 賣方降價無效:
即便屋主比實價登錄低 50 萬、100 萬,買方依然覺得「明天會更便宜」。 - 買方等降價,賣方等復甦:
雙方心態僵持,形成「有行無市」。
房市不像股市會立即修正,而是靠時間慢慢洗掉缺乏資金的玩家。短線投資客撐不住會離場,但長期持有者不受影響,因此「市場量能崩落 ≠ 房價必跌」。而這更是2026房價是否真正下跌優先明白的因果背景。
觀望期背後是「心理戰」:誰熬得久,誰就贏
目前市場最現實的一句話是:
「成交量可以歸零,但定價權永遠在有資產的人手上。」
買方在等崩盤、賣方在撐氣勢。
但越有錢的人越不慌,因為他們擁有時間。
這場心理戰的三大特性:
- 買方的恐懼:怕買貴
- 賣方的焦慮:怕錯過行情
- 市場的冷感:看屋量創 20 年新低
雙方情緒相互抵銷,結果就是 —— 誰也不出手。
重劃區最慘:多殺多、比價戰、投資客拋售潮
若你最近在青埔、新莊副都心、高鐵特區瀏覽過物件,會發現同一社區同時掛賣 10~20 戶以上並非少見。
現況呈現:
- 投資客「互踩價格」搶先賣
- 早降價的反而有成交機會
- 越多人跟著降,買方越不買
重劃區的風險不是單價高,而是「供給大量集中」。當供給端失序,就會出現「多殺多循環」。
賣方降價無效?因為買方不相信「現在是底」
有趣的是,即便出現破盤價,買方反而更害怕:
- 「比實價登錄低兩成,是不是有問題?」
- 「這不是好康,而是陷阱吧?」
這種「便宜不敢買」的恐懼使市場凍結得更徹底。
房貸成數下修 → 市場購買力被直接削弱
2025 年的另一個重點是資金面急速收縮:
- 鑑價比成交價低一成成常態
- 貸款成數從 80–85% 掉到 70% 左右
- 首購族須多準備 50–200 萬不等的頭期款
買方不是不想買,而是買不起。
當資金面收縮,房價自然進入整理循環,但不等於會暴跌。
買賣雙方心態比較表(2025 現況摘要)
| 市場角色 | 當前心態 | 問題源頭 | 關鍵錯誤 | 建議調整方向 |
|---|---|---|---|---|
| 買方(等崩盤) | 覺得房價還會跌、不敢買 | 升息、貸款降低、心理恐慌 | 盲目等待「最低點」 | 先檢視自己的財務能力,而且養成事前功課準備 |
| 賣方(降價無效) | 降價也賣不掉、信心崩落 | 房價想無止盡越賣越高、買方警戒心拉高 | 一味降價必無效,於是對峙心態拉升 | 提升屋況、凸顯物件不可替代性 |
自住兼投資族該如何看這波市場?
在台灣這個高房價市場,不論你買房的起心動念是「純自住」或「先住後租」、「先住後換」,你都必須具備「自住兼投資」的心態。這不是投機,而是現實:當房價高到動輒千萬以上,任何購屋決策都會牽動你未來 10~20 年的資產配置。如果只是抱著「反正我只買來住」的心態,很容易因為資訊不對稱,錯過關鍵時機,或買到根本不值那個價格的物件。
更重要的是,你得修正過去那種「盲目無限期空等」的做法。
房價下跌循環並不代表你應該躲在旁邊乾等谷底,因為:
- 你無法保證自己等到的是真低點還是下一輪上漲前夕;
- 賣方降價無效已是普遍現象,有些區域即使成交量歸零、買方等降價,價格仍然僵住;
- 你若與市場完全斷線,很容易因認知滯後而錯過合適標的。
與市場保持「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互動
最好的方式,是讓自己與市場維持 「有點黏,但不會太黏」 的節奏:
- 偶爾逛逛預售屋銷售中心
- 偶爾請房仲帶你看中古屋
- 定期與從業人員聊天、聽他們說市場反饋
- 至少每季更新一次你的市場資訊
你不必天天研究,也不該完全放生市場。
因為 只要每隔一段時間與專業人員接觸,你就能自然掌握市場變化的速度、方向與氣氛,這些都是冷冰冰的數據無法傳達的訊號。
事前準備比時機更重要:研究合理房價區間
比等待低點更重要的,是在出手之前做好功課。
- 利用實價登錄檢查過去 1–3 年的成交價格
- 過濾不同屋齡、坪數、建物類型的異常點
- 找出該區「真正被市場接受的價格帶」
- 區分哪些是合理價格、哪些是被投機炒作硬拉上去的物件
- 了解不同類型房子的價格彈性(新成屋 vs. 中古屋、重劃區 vs. 生活圈成熟區)
若沒有這些準備,你會陷入兩種極端:
- 時機對,卻不知道怎麼出價——只好空等、繼續錯過。
- 沒研究就亂殺價——被賣方當成奧客,談都談不下去。
市場下跌循環的真正關鍵不是「等到最低」,
而是——等你準備好了沒。
時機對時,空等不如出價;但盲目出價不如「出價有理」
這波房市的共同現象是:
- 買方等降價
- 賣方降價無效
- 市場僵住
- 成交量歸零
在這種環境裡,
只有「出價有理的人」才有機會買到好物件。
所謂「出價有理」,包括:
- 能清楚說明你的出價是依據何種統計與比較
- 數據能支持你的觀點,而不是憑印象喊數字
- 出價具備談判空間,而不是一刀砍到賣方完全無法回應
- 能根據屋況、地點、樓層微調,而不是「全部比實價再低 X%」
在市場冷卻期,
隨便喊價的人會被拒絕,有準備的人反而能搶到便宜。
總結一句話:
房價下跌循環,是自住兼投資族提高勝率的時刻。
空等不會讓你買得更便宜,但準備會。
❓ 常見答客問 FAQ
Q1:現在成交量這麼低,是不是再等一下就能撿到超低價?
A:不會。量縮不代表價會崩。
市場目前是買賣雙方互相觀望的「冷凍期」,而資產族握有時間與持有力,不需要急賣。真正撐不住的是短線投資客,會出現個案型的破盤,但不會形成全面性崩盤。
與其盲目空等,不如提升自己的「出價能力」。
Q2:賣方降價了還賣不掉,是不是代表市場快爆炸?
A:不是市場爆炸,而是「買方不相信現在是底」。
即使出現比實價低 50–100 萬的物件,買方仍會覺得「應該還會再跌」。
這是典型的恐慌心理:
- 便宜不敢買
- 有成交反而覺得是「陷阱」
結果反而讓市場更冷。
要突破僵局,需要的是「合理出價」與「清楚的價值溝通」。
Q3:自住兼投資族,現在到底該不該買?
A:關鍵不是買不買,而是你是否做好準備。
如果你已經做到以下三件事,就具備出手條件:
- 知道目標區的合理房價帶(用數據推估,而非憑感覺)
- 定期看市場、與房仲保持輕度互動,掌握真實現況
- 能提出有理、有據的出價,而不是盲砍或情緒喊價
時機對時,空等不如出價;但盲目出價不如出價有理。
真正的贏家不是等最低點的人,而是準備最好的人。
總結:2025 房市不是崩盤,而是「冷凍心理戰」
2025 年的台灣房市,看似低迷卻異常堅挺:成交量歸零、看屋人蒸發,但價格仍然站著不動。原因不是市場健康,而是「定價權仍牢牢掌握在擁有資產與時間的人手上」。買方等降價,賣方等復甦,投資客急著撤、重劃區供給爆量,在「買不起、賣不掉、誰也不願先退讓」的情況下,市場進入罕見的全面觀望期。
此時最重要的,不是猜測2026房價會不會跌,而是調整心態、提升準備程度。自住兼投資族若能與市場保持適度接觸、透過數據建立合理房價區間、出價有理、有據且非情緒化,反而能在這波下行循環中提高勝率。真正的機會不是「等到最低點」,而是「當市場給出機會時,你是否已準備好出手」。
📽️ 延伸收聽|掌握房市決策的關鍵思維
在瞬息萬變的房市中,如何做出不後悔的選擇?這支影片將帶你釐清決策迷思,洞悉市場底層邏輯,助你做出更聰明的判斷。
買房為何總是選錯?心理學破解3大決策陷阱|《決策的邏輯》教你買對不買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