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為什麼我會走進易經?
很多人聽到「易經」,第一個反應可能是——「那不是算命嗎?」
我過去也這樣想。直到人生某個時刻,我遇到一個重大的抉擇:要不要換工作、換城市,甚至重新開始?那時的我,徬徨、焦慮,不知道怎麼做出「不後悔」的選擇。
坦白說,真正接觸易經的那一刻,我根本不知道那就是「易經」。
應該說,這是一種「緣分」。
還記得那是某個午後,我忙了一整天的建案銷售,好不容易坐下來,打開便當準備匆匆扒幾口飯。便當紙一攤開,映入眼簾的是一則不起眼的小廣告。它不是在賣房,也不是在推什麼商品,而是一篇短短的文章,談的是「企業如何做決策」。
對當時的我來說,這幾個字簡直擊中要害。因為我每天面對的,正是那些牽動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抉擇。要不要進場?要不要承接?哪一個案子該優先?這些決策背後,都是巨大的壓力與風險。
我就這樣停下筷子,盯著那篇文章,一字一句讀下去。沒想到,這看似偶然的一瞬,竟成了我與易經結下不解之緣的開始。
易經學習帶給我的第一課:決策不是非黑即白
還記得第一次占卦,我問的是:「我應該離開目前的工作嗎?」
卦象顯示「履卦」,從最單純的字義看”履”,一般人都能感受到實踐履行的現象,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易經提醒著我,在心頭裡卻得有「禮」的存在。
這句「禮」深深打動我。原來,問題不在「要不要立刻離職」,而是提醒我「若無慎行而為,好的決定也會終成一場空」,但如若害怕而避之續留呢?終究面臨此消彼長的噩運。
其實在當時我本有辭職離開的打算,只是心中仍有一股衝動與埋怨,然而易經卻讓我轉換心念,不再沉浸於過往的情緒中,而是著眼從內心裡頭最重要的東西來去實踐。因為重心不同,即便外表仍是”離開目前的工作”,但實踐的價值與意義就完全不同了!而其差別正是「往後的道路能否走的更踏實與寬闊」。
這次經驗,讓我明白:
👉 易經不是要告訴我「Yes or No」,而是引導我用更廣闊的角度思考。
易經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
隨著時間過去,我慢慢把易經運用到更多生活場景:
- 人際關係:當朋友爭執時,我會想到「和而不同」的概念,學會用不同角度理解別人。
- 金錢與投資:在考慮是否投資時,我會想起「進退有時」,提醒自己不是每個機會都要衝進去。
- 買房抉擇:買房這件事,本質上也是「進退、觀察、判斷時機」的練習。易經的心法,加上數據分析,讓我更能掌握節奏。
比較表格:易經心法 vs 現代決策工具
為了更清楚整理出易經帶給我的啟發,我做了一張比較表,把「易經的智慧」與「現代決策工具」並列,讓大家看看它們如何互補。
面向 | 易經的啟發 | 現代決策工具的支持 | 實際應用案例 |
---|---|---|---|
看待不確定性 | 萬事皆變化,重點在於觀察趨勢與時機 | 數據統計、趨勢分析 | 判斷房市買進或等待的時機 |
決策方式 | 不追求立刻答案,而是理解局勢、找平衡 | SWOT 分析、風險評估 | 決定是否轉換職涯 |
心境調整 | 強調「進退有時」,懂得等待、懂得放下 | 心理學決策模型(理性與情緒並存) | 投資時避免情緒化買進 |
觀察視角 | 從「天、地、人」多面向思考 | 多維度數據模型 | 買房時考慮地段、供需、資金流 |
行動原則 | 行動需隨時機而變,保持彈性與覺察 | 決策樹、情境模擬 | 日常小決策如搬家、消費選擇 |
從表格可以看出,易經給的是「心法」,現代工具給的是「方法」。兩者結合,才讓我的決策更完整。
易經背後,還有決策書籍的陪伴
在學習易經的過程裡,我並不是只讀古籍。其實,我同時也翻了不少現代的決策書。
印象最深的一本是《決策的邏輯》。書裡提到,人類的選擇往往不是因為「資訊不足」,而是因為情緒、偏見在作祟。那一刻我才明白,原來光靠理性推算,很多時候還是會做錯決定。
這一點,和我從易經裡得到的提醒不謀而合。易經不只是卜卦的工具,它更多強調的是一種「面對變化的心境」。不是算命式的「非黑即白」,而是幫助你在進退之間找到最合宜的路。
所以我常常這樣總結:
📖 《決策的邏輯》讓我看清「人為什麼會做錯選擇」
📖 《易經》則教我「怎麼在變化裡找到進退之道」
把這兩者放在一起,就成了我現在的「決策工具箱」。
易經不是迷信,而是一種生活智慧
很多人誤會易經僅是神祕學,但實際學過的人會發現,若心之所向時它更像是一種哲學。它不會替你做決定,而是提供一個框架,讓你理解:
- 事情在什麼階段?
- 你現在的位置在哪裡?
- 該進、該退、還是該靜觀?
當我們願意用這種角度思考,就算遇到困境,也能找到安定的力量。
總結:決策,其實是一場心境的修煉
很多人會把「決策」想得很複雜,要模型、要數據、要各種分析。這些當然重要,但一路走來,我更深刻體會到:決策其實是一種「心境」。
📖 《決策的邏輯》提醒我,人類最常犯的錯誤不是資訊不足,而是情緒與偏見在左右我們的判斷。
📖 《易經》則告訴我,真正好的選擇,不在於答案的快與慢,而在於能不能看清局勢,懂得進、懂得退。
當這兩者放在一起時,我得到的不是「算命式的答案」,而是一個決策的工具箱。裡面有理性的分析,也有心境的調適;有現代數據的支持,也有古老智慧的提醒。
所以今天的我,無論是面對職涯抉擇、投資買房,甚至是日常的人際互動,都不再只是焦急問「到底該怎麼辦?」而是學會靜下來,看清「現在是什麼局、我又該怎麼走」。
易經讓我學到,決策從來不是一條筆直的路,而是一種在變化裡找到平衡的能力。
而這份能力,才是真正能陪伴我們一生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