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無論是要不要換工作、該不該買房,還是面對人際關係的抉擇時,心裡反覆掙扎,卻怎麼都拿不定主意。
我過去以為,這些問題只能靠理性分析或聽朋友建議。但在一次偶然的契機,我開始學習 易經占卜,才發現原來「卦象」就像一面鏡子,能幫助我照見內心的猶豫與當下的局勢。
這篇文章,我會用自己的經驗來分享:
- 易經占卜的方式有哪些?
- 我是怎麼把卦象應用到日常生活?
- 易經心法和現代決策工具的比較表格
希望透過這些故事,能讓你更理解易經不是迷信,而是一種活在日常的決策智慧。
易經占卜的基本方式
很多人一聽到「占卜」,第一個反應就是「是不是要燒香拜拜?」。其實不然。易經占卜有幾種常見方式,而我自己用過的主要有兩種:
- 易經卦(較簡易方式)
- 誠心翻書頁3次,取得依序3組數字,第一組除以8餘數為下卦,第二組除以8餘數為上卦,第三組除以6餘數為動爻位置。
- 餘數均以先天八卦排序來取卦,動爻位置則從下方初爻處由下至上算起。
- 蓍草卦(進階方法)
- 古代用五十根蓍草,後我以50根竹筷來取代。
- 六個爻位逐爻占得,故為多爻動或原象不動爻的卦象,故較適合有一定基礎的解卦者使用。
我個人在早期最常用的是易經卦,因為操作簡單,且只動單爻,對於初期基礎仍未穩定時的我可專注於爻位與爻詞來解卦。雖然看似簡單,但它帶給我的提醒,往往已很貼近內心的真實狀態。後期,等我解卦基礎漸穩才逐步使用蓍草卦來占問。
我的第一次占卜:要不要換工作?
記得第一次使用易經卦,是在我工作壓力最大的一段時間。那時候,我猶豫是否要辭掉一份高壓的銷售工作,換到另一個城市重新開始。
那次起卦得到的是 「履卦」。
「履」有行走、實踐之意。當我翻閱解釋時,裡面提到「履虎尾,不咥人,亨。」意思是小心翼翼地踩在老虎尾巴上,卻沒有被咬,反而能通達。
我頓時恍然大悟:
原來,這不是單純的「要走或不走」,而是提醒我「無論選擇什麼,都必須謹慎、守住內心的禮數(可解釋為不逾越的原則)」。換句話說,問題不只是工作,而是我能不能調整心態,把焦躁轉化為踏實。
從那之後,我開始覺得易經卦象的價值,不在於「給我一個答案」,而是讓我用新的角度去思考決策。
易經卦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在那次占卜「要不要換工作?」時,我得到了 履卦,動爻出現在 九二(從下至上第二個位置~一個卦象裡共有六個位置)。爻辭說道:「履道坦坦,幽人貞吉。」《象傳》又補充:「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乍看之下,這句話似乎在告訴我:只要堅守自己的中正之道,道路便會越來越開闊。但當時的我卻隱隱感覺到,這不是外在的坦蕩,而更像是一種內在的提醒。坦蕩的道路,並不是別人鋪給我的大道,而是要靠我去實踐、去回應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這讓我開始反思:過去的自己,做決定時總是向外追逐,想迎合社會價值、職場期待,卻很少真正靜下來問一句——「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所以,這次面對換工作的猶豫,某種程度上正是我舊有習性的反撲。
九二的提醒,就像是一盞燈:不要被外在的聲音干擾,而是回到自己心中那個「幽人」的狀態——安靜、清明、不被混亂牽動。於是,我開始有意識地去聆聽:什麼樣的工作內容會讓我生起法喜?什麼樣的事情讓我做起來有一種與內心契合的自在?
當我慢慢釐清這些答案,我才明白——過去的選擇之所以讓我覺得沉重,是因為它們和我的本質相去甚遠。而如今,與其試圖抓住外界的「弱水三千」,不如專注在真正能滋養我的那「一瓢」。
這一段心路歷程,正是易經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最佳示範。卦象不只是古老的文字,而是一面鏡子,幫助我們看見內心真實的掙扎與渴望,並在迷惘時,指引我們走向更貼近本心的道路。
易經心法 vs 現代決策工具:差異與互補
在經歷那次「履卦九二」的啟示後,我才更深刻感受到:易經不是要告訴我一個『對』的答案,而是提醒我『該怎麼面對自己與當下局勢』。
然而,現代決策工具(像數據分析、SWOT表格、風險模型)則提供了另一種理性支持。
兩者的差異,就像「心法」與「方法」,一個重在內心洞察,一個重在外部結構。
我把它整理成下面的比較表:
面向 | 易經卦象的啟發 | 現代決策工具的支持 | 實際應用案例 |
---|---|---|---|
決策出發點 | 內心覺察,回到本心(例:履卦九二提醒「幽人貞吉」) | 外部資訊蒐集與分析 | 猶豫換工作時,先看自己想要什麼,再評估市場機會 |
面對不確定性 | 強調「萬事皆變」,要觀察時機與變化 | 透過數據與模型降低不確定性 | 買房時,卦象提醒「觀望等待」;數據告訴你區域供需 |
決策方式 | 不追求立即答案,而是找到內心與局勢的平衡 | 建立系統化架構,做出比較與推演 | 投資前,用卦象反思是否受情緒驅動,再用財報數據評估 |
心境調整 | 引導「進退有時」,懂得等待、放下 | 心理學決策模型協助降低偏誤 | 工作壓力大時,卦象讓我靜心,工具幫我列出風險清單 |
行動原則 | 行動隨時機而變,保持彈性 | 決策樹、情境模擬 | 搬家選擇時,卦象啟發「不宜急」,工具模擬各種花費情境 |
📌 重點結論
- 易經幫我看「內心」:為什麼我會猶豫?我真正的渴望是什麼?
- 工具幫我看「外在」:市場的數據、風險的大小、選項的利弊。
- 當兩者結合時,決策不再只是「頭腦上的算計」,而是「身心一致的行動」。
易經占卜不是算命,而是一種對話
有些朋友會笑我:「你這不是在算命嗎?」
但我總會回一句:「不,這是一種對話。」
對象不是神明,也不是命運,而是 自己內心的投射。
卦象的解釋往往像一面鏡子,照出我當下的恐懼、慾望與掙扎。
而這份覺察,就是做決策最重要的基礎。
常見答客問(FAQ)
Q1:易經占卜是不是一種迷信?
A1:很多人一開始都會這樣想。但實際上,若將易經占卜的心思都放在「預測未來」或「趨吉避凶」上,只能讓你走入迷信之途而不自覺,反之,若透過卦象的象徵語言,映照出我們內心正在面對的掙扎與狀態。它會更像是一種「心理投射」或「自我對話」,幫助你釐清真正的心意,而不是外在世界給你一個唯一答案。
Q2:我沒有學過易經,也能自己操作占卜嗎?
A2:可以的。像「易經卦」(透過翻書或是靜心報出心中浮現來取得數字取卦)就是一種簡單且適合初學者的方式。重點不是技巧多高深,而是你能否靜下心,誠實面對自己當下的狀態。等基礎越來越穩,你再嘗試「蓍草卦」這類更完整的方式也不遲。
Q3:卦象和現代的決策工具有什麼差別?
A3:卦象強調的是「心法」,幫助你覺察情境和內心的真實感受;現代工具(像SWOT分析、數據模型)則偏重「方法」,用理性去整理資訊。兩者並不是對立,而是互補。如果能結合卦象的心法與工具的方法,你會發現自己做出的決策更全面、更踏實。
總結:卦象,讓決策更貼近自己
回顧這一路的經驗,我才真正明白:人生的難題,從來不是「有沒有標準答案」,而是「你能不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過去的我,總習慣依靠理性分析或聽取別人的建議,但那些答案往往讓我更迷惘。直到那一次偶然的履卦占卜,我才發現——卦象不是在幫我算命,而是在提醒我回到內心,去面對自己真正的渴望與恐懼。
對我來說,易經就像是一種日常的陪伴。它不會替你決定未來的路,但它會讓你在每一次掙扎時,停下來思考:這一步,是不是出自你的本心?
📖 易經的心法告訴我:「道路不在外界,而在你能否安住於內心。」
📊 現代決策工具則提醒我:「資訊與分析能幫助你降低風險與偏誤。」
當我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我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更踏實,因為它既有理性的支持,也有內心的安頓。
所以,如果你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妨試著讓卦象成為你的「第二種思考工具」。或許,你會發現,真正的答案其實一直都在你心裡,只差一個契機讓你把它看見。